高校评建类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需要处理的三对辩证关系和四个并重

评建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历来是个难题。不仅难在数据种类繁多,接口麻烦,实施周期长,维护困难等技术层面,最重要的是很难用高层次的战略思维来指导本校信息化等部门以及乙方建设单位的工作。而这一困难的根源与高校领导的“非IT专家”身份无关,而是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一套具体的、全局的信息化系统之间,有很多需要厘清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高校管理者需要处理号的三对辩证关系和四个并重,为评建类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搭建从办学思想到需求落地之间的桥梁。

第一对辩证关系:抽象和具象

各类评价方案里明确要求的指标点“目标定位是否科学明确”、“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等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另一方面,“五横五纵一平台”的实施要求又相对具象,要求细化到专业、课程和学生的层次。二者之间的关系首重真实,次重突出特色。而真实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因多果的跨期系统,如何在确保真实的情况下从数据出发提炼特色,其挑战性非常大。

第二对辩证关系:适应和引领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产业经济的建设者是教育工作者所培养的,今天培养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明天就有可能引领了产业经济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然引出的辩证关系,从而对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要求大大提高。如何平衡短期的适应性指标与长期的引领性战略,是每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家关心的问题。

第三对辩证关系:创新和安全

创新发展是教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例如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之五要求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但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创新手段,同时会带来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问题和风险。如何既大胆拥抱新技术,又能确保数据和信息的“本质安全”,是管理者的一大挑战。

以上三对辩证关系,低水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几乎无法回应。只有先从理念上满足政策从宏观到微观的要求;凸显本校的特色;质量保证与改进措施并举;新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并重,才能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评建设类信息化系统。以下是一些建设思路。它们看似抽象,实则处于支配性地位,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水平。

1.满足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要求

高校的各项工作有明确的“两级管理”机制,并形成了从校办领导到各处室中心的行政工作归口,和从校领导到院系专业的学科/专业归口。从质量保障的视角来看,前者是通道,后者是落脚点。评建类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一平台”)必须完整的支持以“五横五纵”为特征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高校运行的视角来看,系统必须包括招生、教学、科研、思政、党建、后勤、实习实训、就业等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效率提高和质量监测,并使得这些工作能分解到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和具体的个人。并且,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分解是科学的

举例来说,就业工作的质量高低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管理部门(质量主体、五横之一),其监督控制(五纵之五)中的“绩效监测与预警”工作如何在“一平台”中得到科学的体现,需要面对两大挑战:一是就业部门的绩效与其他质量主体,如专业、师资的绩效之间的联动关系需要全盘考虑;二是就业部门的绩效与决策指挥、资源投入、支持服务等质保活动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关系密切。

可以说,这个例子集中体现了诊改平台的核心价值。处理得好,平台就是一个符合教育信息化2.0要求的有用工具;科学性稍差,则不免流于信息化1.0时代的一些弊病。

2.凸显本校特色

近年来的评估工作特别强调“建改结合”,这与过去只重评估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由外向内评价模式的“蜕变”,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走老路”或“走偏路”。建改结合的主要特点,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建改结合除了文件提交的形式和格式,其内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标,这就需要在制定平台方案和推进工作时,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既要参考先进地区、先进高校的经验,又不能照搬现成做法,而要针对本校实际,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推进。

坚持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阶段和办学传统,是内涵式发展的必要要求。其中的核心工作是要综合考虑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系、区域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等复杂多变的外部关系。可以说,最好的评价类信息化平台应该是把学校的“十四五规划”进行拆解、落实的平台。

以服务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这一因素为例。区域经济的升级与调整,必然在人才招聘、毕业生职业发展等方面出现起伏涨落,平台需要支持对经济、行业、职业数据的整合,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找出这些涨落的统计规律,并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各类预测模型,增强包括校领导、专业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战略前瞻性。通过对前瞻性的持续增强,结合对国家和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的理解,制定和优化本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培养既能在今天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又能在明天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3.质量保证与改进措施并举

对于评建工作来说,发现差距、找出问题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必须多维度做好问题发现后的改进工作。学校需要在类似于《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的文档中提交改进措施和改进成效,此外还有全国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复核工作。这样一来,系统平台必须对改进措施的关键点进行持续的量化和监控,方能满足评建工作的要求。

应该说,的确有部分要素是难以量化的,如“办学理念”和“制度构架”,系统只能作定性描述,但依然不妨碍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这种定性描述开展智能化处理,以加强科学性。与此同时,更多的可以量化的数据必须被指标化,并且要把历史数据结合起来指标化,看趋势。这将要求平台可以结合学校各级领导、专家智库的智慧与过程型、结果型数据,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进行改进措施的量化。

4.新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并重

高水平的评建类平台,必须是建立在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基础之上的信息化平台。一整套符合甚至超越现行标准要求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体系,必须包括完整的物理安全机制、数据安全机制、通信安全机制和使用安全机制,更重要的是从需求开始,到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交付阶段、运维阶段的整套验证与保障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全套培训和管理体系。可以说,安全的信息化是信息化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实现一个高水平的评建类信息化系统并将之用好,对学校和系统建设者而言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前者,最关键的是抓好顶层设计。对于后者,不能仅仅是一个软件系统的供应商,而是应该从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咨询能力、政策理解能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