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演化

文明的一步步传承与复兴,就是一步步找回对人的尊重。——周其仁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

现代中国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在中华文明自身的演变过程之外,离不开 1840 年以后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引进、吸收、批判和再创造。即使到今天,我们依然强调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可以说,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一起塑造了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也一并塑造了人的观念、组织的形态。

毛泽东在 1956 年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

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
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
这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

我们经常忽视的“共和国”一词源自罗马共和国(SPQR,拉丁文缩写,意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习主席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的“人类”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像“共和国”和“人类”这样的词汇,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但已深深扎根于当今中国人心中。这种融合既反映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也体现了东西方之间的整合。

因此,要想深刻理解“人的价值”这个价值观,就既要回溯中华文明的演进,又要对西方文明有所了解。

人的发现:西方文明的底色

现代西方文明的底色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潮萌芽于古希腊罗马的[[斯多葛学派]],沉睡于中世纪上半叶,得到[[神学]]的滋润之后,意外的再生于文艺复兴,加上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的催生,确认于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里和旧世界殊死搏斗之后,政治革命的归于马克思和列宁,思想革命归于尼采和马克斯韦伯。

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翻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 13世纪神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纳入基督教框架,到工业革命大成的 19世纪,大致经历了 500-600 年。中间的大事件包括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伟大的潮流与运动。

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有两次,12世纪文艺复兴(以阿奎那为核心)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两者在时间上几乎是延续的(阿奎那死的那一年,但丁出生)。12世纪文艺复兴还是在基督教文化框架里,为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找一个妥当的位置;而意大利文艺复兴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精神框架,要恢复古希腊罗马那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

文艺复兴的贡献

艺术表现(美)

文艺复兴运动产出了美轮美奂的绘画、雕塑、建筑、小说、戏剧、诗歌。它们几乎全部表现了人的完美。当人在这些作品中散发的光辉太过耀眼时,人实际上分享了神性。作品里的人看起来非常饱满、自信、乐观,于是“大写的人站起来了”。

道德改造(善)

文艺复兴告诉人们,世俗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在《神曲》里,上帝的恩典和世俗的幸福并不相同,但也并不冲突,而是遵循同一套道德逻辑。天堂里不仅有虔诚的教士和神学家,也有行善者、立功者、哲学家,甚至还有正直的君主。而地狱里不仅有贪婪好色的人,也有贪婪好色的教士和教皇。

马基雅维利则用冷酷的理性告诉君主们,虔诚和纯洁已经不灵了,算计和阴谋才是政治的主色。

科学萌芽(真)

在文艺复兴的视角下,科学是人证明自己有能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证据。

达芬奇除了是伟大的画家,同时还对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和工程师。

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单摆)和自己的脉搏,发现了等时性,并以此建立了对时间的认识(均匀、可测量)。他用古希腊数学家“均匀可分”的方法研究时间,把希腊人成熟的空间理论(几何学)拓展到时间理论,从而科学从静力学拓展到动力学。

艺术、道德和科学之间的联系,是它们都围绕着人来展开。当它们展开得足够辉煌之后,人逐渐变得自信,就脱离了基督教和中世纪,成为现在纯粹的世俗的样子。

启蒙运动的贡献

文艺复兴“让大写的人站起来”,人是美的、善的、有力量的;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权威,让每个人的灵魂直接和上帝对话,这种对话是平等的; 科学革命让人用理性发现了世界的规律,让人变得自信。这三股思潮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ment)运动完成了经典现代性的塑造,共 3 条基本原则:理性主义、进步主义、自由民主。

人拥有理性,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也是人最重要的力量。每个人都拥有理性,也应该把理性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理性之光(light)照耀进(en-)自己之后,前途一片光明,所以能够持续进步。

当理性之光照耀进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单个的人是理性光明的,又是天赋的(佛教用语是“本具自足”,康德用语是“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所以天赋人权,又由于人和人没啥不同,所以人权是普遍的,进而推出,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是(可以)自由(运用理性)的,最终,社会必须依据人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来构建政治秩序。

工业革命的影响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无论有多深刻和辉煌,都只影响了精英阶层,而与社会大众无缘。除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以外,启蒙的光辉并未照耀到底层民众,而更早些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把西方文明的罗马底色(征战与殖民)传播到了已知的世界,并产生了大量的殖民地民众和黑人奴隶,这些地区的人,比欧洲国家的底层民众更处于被认为与艺术、哲学、科学无缘的蒙昧状态,是完全的“可消耗型资源”。

在工业革命之前(约1760 年),甚至是工业革命大规模发展的反面(阶级分立、贫富差距、工人运动、城市污染等)大规模反噬之前(整个 19世纪),可以认为西方和中国一样,处于小农经济手工业阶段,所需的人才局限于国王下属的行政和法律人才,以及实现对民众精神生活管理的宗教人才。这个阶段,中国的应对手段是外儒内法科举,西方的应对手段则是基督教与大学。这些就够了。

直到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手工业,以燎原之势带来了巨量的财富和前所未有的问题,西方才以解决问题出发,以特有的工具理性为指导,发展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问。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但叠加了战乱,也叠加了马克思主义。

(未完待续)

滚动至顶部